我国职业病危害相当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职业病人数累计超过100万,职业病死亡人数超过15万(数据来源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网站)。由于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近几年职业病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2010年,卫生部向社会公布的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9年底,累计报告职业病722730例(数据来源于卫生部网站)。职业病的病种也由1957年的14种扩大到现在的115种,50年增加了近8倍。这些统计数据实际上还只是央企和大、中型企业的发病人数。这些企业守法意识较好,大部分企业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体检。而大量个体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劳动条件恶劣,劳动者安全意识差,有的甚至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申屠航、王晓云等的分析报道显示,我国职业病每年的漏检率为70%。
近些年我国职业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群体性、恶性事件屡有发生。赵霞的研究显示,我国每年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公共卫生问题。职业病发病呈现了总量大、涉及行业广、增长快的态势。涉及的行业从煤炭、冶金、化工、建筑等传统工业,到计算机、汽车制造、医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目前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企业忽视职业病防治的法律责任
这是导致职业病成灾的首要原因,企业无视《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没有切实履行法定的职业病防治责任。没有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劳动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职业卫生保障。劳动用工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职业病防治违法成本低,企业的职业病防治积极性不高,同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落后,防护措施简陋,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任何个人防护,尤其是中、小企业。而且,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职业卫生管理模式和方法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欠缺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
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问题: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而且我国现有职业病防疫机构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及专业检测人员。因此,职业卫生检测工作很难到位。对我国职业卫生投入调查表明,各级政府自1999年起职业卫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基数低,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一些个体企业老板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不对企业进行必要的职业卫生投入。企业劳动条件恶劣,粉尘和有毒气体浓度超过国家标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工作场所能闻到严重的有毒气体,一些制鞋业和箱包业职工不到半年就出现严重苯中毒,甚至死亡;一些建材行业粉尘浓度严重超标,职工工作不到2年就诊断为尘肺病患者。职业病发病率周期缩短,职业病人数大量增加,这给患者本人和家庭造成极大痛苦,给社会造成严重负担。
(3)机构变革的影响
我国近几年由于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职业卫生监管职能从卫生部门划转到安监部门时,未将职业卫生监管人员划转,也没有配备装备设备,更没有经费保障。安监部门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队伍和检测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但卫生部门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队伍和检测机构却已经不再履行职责。国家虽然很重视,但基层工作却没有开展,多数地方的安监部门只给任务,不给人员编制和设备。原本就很忙碌的安监部门,现在又增加了新内容,所以,对安监部门来说,监管的压力更大了。导致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力度不够,职业危害严重,广大劳动者的健康受到严重伤害。
职能转变后的管理体制分工不太合理,开展工作比较困难。首先是条块分割,卫生部门只负责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造成了卫生部门不管现场监督,无法控制企业,而安监部门不管事前监督,无法从源头控制。容易形成“先天不足、后天失控”的状态。其次是监管错位,安监部门负责现场检测检验的监管工作,但没有监管体系和技术支撑,而有条件的卫生部门又不做此项工作,并且其检测检验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认定工作也由卫生部门负责。实际上,安监部门只有责任,却没有履行职责的保证。(徐敏)
- 系列阅读:
- 我国的职业健康法律法规体系
- 我国职业卫生管理现状
- 我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