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艺过程中的职业危害
印刷行业是职业病危害比较复杂的行业,由于印刷技术从过去的铅印、照相制版发展到今天的激光照排、电子分色、桌面制版、胶印印刷阶段、印后处理,印刷工艺涉及多种化学性原辅材料使用,使用的印刷机械也多种多样,因此职业危害贯穿于印刷工艺的绝大多数过程。
1、印前过程的职业危害
传统印前技术包括铸铅字、扫描、组版制作、出片、打样、晒版、排版制版等,主要职业危害为排字过程的铅尘、铸铅字过程的铅蒸气。印刷行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印前工艺基本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激光照排、电子制版工艺,基本杜绝了铅字工艺。
2、印中过程的职业危害
从印刷工序来讲,主要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有毒化学物质和噪声。其中有毒化学物质主要存在于印刷过程中的油墨及油墨的稀释剂、洗刷版面和胶辊的清洗剂、印后工序的上光油和覆膜胶中。噪声主要由各种印刷机械运转产生。
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是胶印油墨,它主要由有色颜料、连结料、填充料和附加剂等物质组成,在配制时按印刷要求根据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并经辗压轧墨工艺制成。胶印油墨按印刷机械种类划分,可分为单张纸胶印油墨和轮转胶印油墨;按干燥方法不同,可分为渗透型胶印油墨、热固型胶印油墨、光固化胶印油墨和印铁胶印油墨。印刷油墨中使用的黑色颜料多为无机物,而彩色油墨多为有机颜料。
由于胶印油墨的干燥速度非常快,在印刷过程停止时,需及时清理胶辊上的油墨,为防止油墨结皮干燥,常使用柔版水和润版液等。油墨稀释剂、墨辊和印版的清洗剂主要成分是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等,油墨的溶剂成分通常还包括丙酮、环己烷等,环保型水溶性信用级油墨通常以丙烯酸类作为溶剂。
广泛用于玩具、纺织品等行业中的丝网印刷和塑料、金属表面的移印技术所用油墨通常以苯系化合物为溶剂,清洗印刷工具时常以二甲苯、汽油、煤油等作为清洗剂,且作业形式以手工为主。
印刷机械是用于生产印刷品的机器设备总称,它是现代印刷中不可缺少的设备。因印版结构不同,印刷过程要求也不同,印刷机也按印版类型不同分为:凸版印刷机、平版印刷机、凹版印刷机、孔版印刷机、特种印刷机等。每种印刷机又按印刷幅面、机械结构、印刷色数等生产有各种不同型号的设备,供不同用途的印刷使用。在这些印刷机中,除平版印刷机有输水装置外,它们都由输纸、输墨、压印和收纸等主要装置组成。其中以轮印机工作过程产生的噪声最大。
3、印后过程的职业危害
印后技术是印刷品的后加工工序,主要有复光膜、复哑光膜、烫金、过油、过UV、折页、骑马钉装订、锁线、胶装、压痕模切、细瓦、E瓦楞等。其中存在有机溶剂的主要环节是覆膜和上光。在覆膜用胶水和上光油中,存在大量苯系化合物。近年来,水性覆膜胶和水性上光油使用量增加,但由于油性上光油和覆膜胶的坚固性好、光泽度高等特点,仍大量使用,也是目前印刷行业职业病高发的工段。

印刷工艺职业危害的防护策略
印刷工艺中各环节的溶剂成分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这些气体,会造成急性职业中毒,出现麻醉、眩晕、精神错乱、昏迷等,重度中毒者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长期吸入一定浓度有机溶剂气体后会造成慢性职业中毒,特别是苯对人体血液系统影响较为明显,会造成血象异常,严重时可导致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汽油则可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严重的还引起中毒性脑病和肾脏损害。长时间反复接触较强噪声,会造成不能完全恢复或不能恢复的听力障碍,即噪声性耳聋。
针对印刷工艺过程不同阶段作业特点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印刷工艺职业病危害的防护策略包括:
1、加强前期预防,从工程防护入手,改善劳动者的作业环境
由于印刷工艺本身的要求,胶印机特别是高档印刷品印刷过程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随之对风速也有一定限制,因此印刷车间通风换气相当重要,特别是一些密封印刷车间,必须要保证30m³/人·h的新鲜空气,并佩戴有效的防毒口罩,同时尽量控制印刷速度,以降低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2、加强过程控制,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开展职业健康监护
根据印刷工艺各环节的职业病危害特点,明确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加强印刷过程职业病危害的控制,对油墨配点、加墨点、上胶点、过油点等关键环节设置部通风排毒设备;重点人群尤其是印刷油墨调配和加料人员、覆膜上胶人员、上光过油人员在进行岗位的作业时,必须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对重点岗位的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职业健康监护,对噪声接触人员,必要时佩戴耳塞、耳罩。
3、一旦发生职业性疾患,及时调离相关岗位,积极进行治疗和康复
对职业健康监护过程中发现的早期健康损害和疑似职业病病例,及时调离并进行进一步论断;一旦发现职业病患者,积极进行治疗,促进康复。(孙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