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培训工作思路
制定本单位的员工培训计划,落实处规定的各项培训政策与规定,做好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同时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对员工培训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牢固树立“培训是企业发展的最大后劲,是员工的最大福利”等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将重理论培训向理论与操作并重转变,将随意性培训向统一性、计划性、实效性培训转变;将重学历培训向学历与能力并重转变;将培养单一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把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二、强化意识,注重资格,提高安全操作技能
1、把安全培训工作纳入全处整体工作规划之中
完善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办法,加大特种作业人员及井控操作人员取证复审培训力度,特殊岗位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操作资格证,如井控证、司钻证、焊工证、电工证、压力容器证等等。同时,建立健全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加大安全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
2、加强新员工入厂教育和转岗培训
对新入厂的员工和转岗员工必须进行岗前厂纪厂规、安全知识及相关的岗位技能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3、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安全生产
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在《采一新闻》中播放电视宣传片,并刻录安全知识录像光盘,下发基层组织员工观看学习,在全处开展《安全生产法》知识答卷活动。
4、加强特种人员的安全教育
向井下作业岗位员工发放安全知识一卡通,向驾驶员发放安全行车温馨提示卡,宣传安全行车的相关知识。
三、努力实践,认真总结,完善特色培训方法
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以技能为本位”的培训思路,确立了一般员工普遍培训、骨干员工重点培训、短缺员工抓紧培训、优秀员工奖励培训的原则,加强技能人才培养。
1、狠抓关键操作岗位人员的培训
一是结合生产实际,以现场操作的难点、弱点为培训的重点,到施工现场,以讲座、观摩、案例教学为主要形式,进行施工技术、安全操作为重点的培训,确保项目施工的正常开展。二是以送外和自办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
2、强化技能训练,为操作技能人员成才搭建平台
通过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技能考核等培训方式,充分利用局、处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有效开展各类学习培训活动。做到了既解决现有急需工种的短缺问题,又搞好新业务所需员工的提前储备,既提高重点岗位员工现有技能等级,又着眼全处员工整体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的提升。具体做法是:加强现有急需短缺工种和新业务所需员工的培训,重点放在社会化用工的培训上。突出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及社会化劳务用工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将培训与鉴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培训提高操作水平,通过鉴定确认等级资格,提高全处职业资格取证率,改善技术等级结构。
3、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
在积极搞好技能培训的同时,组织员工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及时将培训理论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应用、实
践、体会、升华。巩固理论培训成果,提高实践操作应用能力。一是实施培训、练兵相结合,把操作人员的培训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针对问题随时培训。二是先组织现场观摩,后进行理论培训,再下现场实习的方式进行培训,得到很好的效果。举办首席岗位操作手选拔赛,对取得首席岗位资格的员工每月享受200元岗位津贴,实行动态管理。
4、探索、总结、完善特色培训方式
一是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注重安全技能和岗位操作培训,由班组跟踪培训效果,提高操作技能;二是在司机出车前发放安全行车温馨提示卡,让司带着愉快的心情安全行车。三是给一线作业人员下发了安全知识一卡通,并随时提问,有效的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四是在关键操作岗位实行“首席操作手”制度,享受岗位津贴。五是采取“四个一”的培训方式,即每日一题、一周一课、一月一考、一季一评。六是实行“三在岗”培训,即培训内容在岗位上落实,训练基本功在岗位上进行,培训效果在岗位上体现。七是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以技能为本位”的思路,确立了“一般人员普遍培训、骨干人员重点培训、短缺人员抓紧培训、优秀人员奖励培训”的原则。八是发扬传统,完善“师带徒”培训方式,签定《师徒合同书》,实行一对一培训。九是构建技能大赛机制,对在技能大赛中获得技术状元的选手根据工种给予每月100元~200元技术津贴的奖励。十是在现场培训中推广“一看二练三提问”的方法。
四、夯实基础,加强管理,提高培训保障水平
1、有针对性选派受培人员。给每一位在岗员工建立了《员工培训档案卡》,完善员工培训信息,为
选派培训人员提供了依据。
2、建立拟聘人员信息库。为了提高员工培训兼职教师的整体素质,便于对全处优质兼职教师资源的管理,对拟聘为处兼职教师的人员建立了基本信息库。
3、注重督促检查指导,狠抓基层培训工作的落实。培训工作的好坏,关键看落实,看效果。因此加大了培训工作检查指导的力度,把培训的各个细节作为检查的重点。检查指导培训内容设计的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坚持“四个到位”,即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培训到位、考核到位,确保计划落实,达到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
4、加强教材建设。根据“数字化管理,模块化建设,标准化操作”的要求,开发特色课程和实用教材,分专业分级别建立技能培训课程和教材体系,针对岗位员工学习书籍少,培训辅导资料少的问题,加大培训投入,先后为基层单位配发了《安全监督》、《井下作业操作手册》、《井控知识》及井下作业工、采油工、汽车驾驶员等培训鉴定教材,订购修井、钻井、试油等音像培训教材。
5、及时上报培训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崔跃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