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E管理体系中风险评价应用
【摘要】2001年发布实施了HSE管理体系,其初衷不仅是考虑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针对行业自身高风险 特点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运行以来,各直属企业的HSE管理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评价出的重大风险基本能得到控制。但"两张 皮"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个别企业对集团公 司要求建立HSE管理体系的意义认识不够,对体系标准理解不透彻 ,特别是风险评价这一工作,企业如何做才到位,如何应用和持续 应用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的结果,并以此控制、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绩效是很多企业遇到的最大障碍。另外部分企业将风险评价 作为一个孤立的要素看待,单纯地就评价而评价,没有将危害识别 和风险评价结果应用到其他要素中,真正作为一个体系来理解和运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下风险评价在体系中的应用思路
2001年发布实施了HSE管理体系,其初衷不仅 是考虑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针对行业日身高风险特点进行有 效的风险控制。体系运行以来,各直属企业的HSE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评价出的重大风险基本能得到控制。但“两张皮”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个别企业对集团公司要求 建立HSE管理体系的意义认识不够,对体系标准理解不透彻,特别是风险评价这一工作,企业如何做才到位,如何应用和持续应用危 害识别、风险评价的结果,并以此控制、降低业的风险,提高绩效 ,是很多企业遇到的最大障碍,另外部分企业将风险评价作为一个孤立的要素看待,单纯地就评价而评价,没有将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结果应用到其他要素中,真正作为一个体系来理解和运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下风险评价在体系中的应用思路。
1.危害识别应充分、正确
首先要确定危害识别范围。企业应明确体系建立所覆盖的范围,识别体系覆盖范围内所有的活动、产品,服务及设备设施(包括租 赁的)、场所的危害,识别范围可以从大到小划分,如:地理位置、 厂区、分布、工艺、装置等;也可反之即从小到大划分。企业应当分类建立活动清单,如: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 ,工艺过程清单等。企业建立体系的范围发生变化,危害识别的范 围随之变化。
其次要选择恰当的识别方法。目前企业应用较多的方法是工作危 害分析(JHA)法和安全检查表(SCL)法。这两种参数偏差危害及设 备失效模式危害识别不充分,因各方法应用的对不尽相同,导致每 个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建议生产企业对工艺流程中工艺参数偏差危害的识别,采用危险与可操作研究( HAZOP)方法,对设备各部件 失效(主要指易损件等)危害识别,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FMEA)方 法。
1.1工作危害分析
工作危害分析方法简单,适用的对象是人的作业活动。该方法将 从事的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步骤,识别每一步骤的所有 危害。危害识别口时需充分考虑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设施缺陷、不良的作业环境和管理方面的缺陷等。部分单位对危害的描述不准确,找不出操作步骤中的真正危害,如分析人员在罗列工作步 骤时将工作前的准备工作列于其中,丁作前的准备是一项管理要求,在风险评价过程中会体现出来,因为它们是降低风险的措施之一。如穿戴劳动防护用品,它是保证人身安全的辅助措施,穿戴劳保用品本身不会带来危害;再如高处作业会造成高处坠落,高处坠落是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根源,即是危害。个别单位将不系安全带识别为危害,也是不确切的,因不系安全带是一违章行为,易造成高处坠落,也就是说不系安全带可能是高处坠落的原因,而不是根源因此不系安全带本身不是危害;又如进入受限空间前要办理票证是防止发生窒息,中毒等危害的措施之一,个别企业把不按规定办理票证作为一项危害是不确切的,真正进入受限空间的危害是息、中毒等,因为中毒窒息是造人身伤亡的根源。对危害的描述不准确,势必会对策划需控制风险的运行和活动造成遗漏。
1.2安全检查表分析
安全检查表分析是通过识别设备、设施自身如果发生偏差(即不 满足标准或规定要求)的危害,并不一定现实中这一偏差已经发生,而是通过应用这一方法,分析如果偏差发生所导致风险的大小,再根据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此划分和决定HSE管理的重点。当然,如果偏差已经发生,就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这一点企业普遍未加以考虑。
2风险评价应准确、合理
危害识别后,要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性进行分析。为确保一致性,企业需在满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制订评价准则,通过风险评价确定企业需控制的风险,评价结果反过来指导企业日常的HSE管理,也就是说企业日常HSE管理的重点要明确,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主要矛盾,即高风险的作业和活动,消除或降低其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充分体现方针中提出的 事故预防的理念。风险评价时除考虑危害发生的频率外,还需考虑企业管理措施、教育培训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是否到位,通过分析确定需控制的风险,划分风险等级,不能认为有了对危害的控 制措施就无需评价,评价是为了评审目前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有效性降低,其自身的风险必然会提升。
3.风险控制措施要有针对性
确定了需控制的风险后,根据风险等级策划需采取的措施。措施 的提出一定要有针对性,有些企业提出的控制措施没有针对造成 风险偏高的因素,只有一些泛泛的如加强管理、加强培训、加强检查等措施,这样很难达到控制风险的效果。对风险主要通过目标指标管理方案、隐患治理和运行控制等措施实施控制。
3.1目标指标的制订要满足标准要求
这里说的目标指标是指某一阶段或某一年度要达到的目的,并非 HSE标准3.1要索中的目标,该目标是战略性目标是实现方针的具体体现。在HSE管理体系33要素“风险评价和隐遨治理”中,明确 规定目标指标的制订应考虑风险评价的结果。通过控制或降低风险实现某一阶段的HSE目标指标即风险控制的目标;而GBT28001- 2001、GB/T24001-2004标准要求:制订目标指标时要考虑法律法 规要求、风险评价结果(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和企业财务运营情况及相关方观点同时体现持续改进的承诺。目前大部分企业将零事故定为年度目标,笔者认为不合理,因为“零事故”是 极限的或最大限度的追求,阶段性目标是要实现极限的或长期的通求在某一时间段要解决的问题或达到的的,显然标准中的目标并非通常所说的“零事故”日标。
3.2管理方案的方法措施要具体明确
制订的目标指标最终是要实现的,管理方案就是为实现HSE目标指 标而制定的,大部分企业都采用记录表格形式将管理方案的内容列出来,但方案的内容未能和要实现的目标指标结合起来,太过简单,且大都是常规性的运行活动。还有的企业采用传统的企业1号文件,提出了笼统的、针对性不强的工作要求。实现目标指标是一项系统的较复杂的工程,是企业在某一时间段要达到的目的。
(控制风险),其中方法或措施可能涉及到横向(如职能部门等、纵向(如基层车间等)的好多部门,应是具体的、分工细致的方案,措施和方法要明确,时间表是框架性的,即:某一时间段完成什么 事情。
3.3隐患治理针对性要强
危及安全生产的不安全因素;可能发生事故的装置、设施;可能成职业病或职业中毒的作业环境;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因素等,通过隐患治理予以解决即制订隐患治理方案,包括:治理 指施、完成时间、所需资金及负责部门或负责人等内容。
3.4运行控制既要全面又要有可操作性
对需控制的风险,如果不建立程序化的文件,容易导致方针目标指标的偏离,通过运行控制手段予以控制。即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和作业指导书(或作业观程)管理制度和作业指导书中要明确需控制风险的管理和操作要求,即运行准则,并在规定的条件下运行。个别企业制订的作业指导书无法全部覆盖需控制的危害,如一危化品生产企业有充装岗位,既有充装作业又有对钢瓶的吊装作业,但制订的岗位作业指导书仅对充装操作有规定,未对钢瓶吊装作出规定,这样就无法对钢瓶吊装作业产生的危害进行有效控制。
3.5风险控制要取得成效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和降低风险,即对风险的控制要取得成效。降低原有风险水平就是持续改进最好的例证,至于改进的幅度大小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如:通常将风险度(R)的大小作为 衡量风险的高低,R越大,风险就越高,R=20可以维持一定的时问,但体系长期实施、保持的话,其R值就会降低,即风险降低了,风险的控制就取得了成效。当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或安全技术措施实效或功效下降时(如造成了事故、事件等),其R值就会提高, 企业即应分析原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所以标准中要求企业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价,其目的就是检验危害识别是否充分,即使在危害识别充分的情况下也应定期评审其风险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如果风险提高了就要提出新的、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使体系得以持续改进。
4结束语
风险评价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是所有HSE要素的基础。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影响和隐患,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