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着眼点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就将引导建设什么样的安全文化。在安全理念中,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理念将决定一个企业的安全理念。欧洲各企业的安全管理有十大公认的理念值得推广:①所有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②各级管理层对各自区域的安全直接负责;③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④安全是被雇佣的一个基本条件;⑤各级主管必须进行安全检查;⑥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⑦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更正;⑧工作外的安全和工作中的安全同样重要;⑨员工的直接参与是安全的关键;⑩良好的安全创造良好的企业和个人业绩。
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形成的重要性。一个企业的安全意识分为三级: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安全意识、管理干部安全意识和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安全意识决定企业的安全理念,对一个企业的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安全的保证;管理干部的安全意识对一个部门的安全起着引导和决定性作用,体现部门的整体安全水平;员工的安全意识决定企业能否安全生产,是企业安全、效益的直接体现者。因此,培养和形成各级安全意识非常重要。
企业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途经。安全培训:一是要注重企业内部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安全教育,并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二是做好企业外部培训,也就是对特殊工种的培训,必须由具有培训资质的安全培训单位进行培训,并取得资质证书。
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与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责任和重要保障,为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章守纪提供明确的标准和依据。通过制度的约束性防止管理的随意性,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规章制度的背后有许多血的教训,它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遵守它,会得到安全的回报;违背它,会遭到事故的惩罚。全面贯彻落实规章制度是企业铁的纪律,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最重要的保证。
安全隐患的检查与整改。安全隐患的检查与整改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检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有计划地制定纠正措施,保证生产的安全。一是安全检查的类型。包括定期安全检查、经常性安全检查、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后安全检查、专业(项)安全检查和综合性安全检查。二是安全检查的内容。软件系统:查思想、查意识、查制度、查管理、查事故处理、查隐患、查整改。硬件系统:查生产设备、查辅助设备、查安全设施、查作业环境。三是安全检查的方法。包括常规检查、安全检查表法、仪器检查法、访谈、查阅基础资料。
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首先,通过风险管理进行风险识别,确定风险级别和重大危险源,制定控制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其次,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工作。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对一个单位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进行正确评价,并对各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明确反映事故的重点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实现超前控制,减少和消灭事故;三是风险管理全员化,教育全员进行工作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进行风险评价与评估,找出危险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实施安全目标管理。随着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目标管理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生产企业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一致,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实现安全目标。
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存贮、传输、加工、输出 5 个方面。它把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集团公司全球一体化是一种必然。安全信息的资源共享,企业间的交流与沟通,将极大地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
作者:孟广明、王升龙